中国非遗文化(锦灰堆)传承人——杨章志

2023-12-26 12:45:39 [来源:网络]

 

个人简介:
杨章志,字岚清,1960年出生,现定居北京西城区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工笔协会会员,国家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。198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留校任教,1997年调入首都师大美术系高研班导师,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画师,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,一级美术师,擅长山水、人物、花鸟、书法、非遗文化锦灰堆创作等。跟随著名文物专家、学者、文物鉴赏家、收藏家、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,《锦灰堆》文化奠基人-王世襄先生学习多年。

个人荣誉:

2013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《锦灰堆》艺术馆馆长,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对锦灰堆艺术领域研究和创新名作,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对非遗文化学者。2015年1月被国家领导人在钓鱼台国宾馆接见;作品代表国家馈赠美国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日本、俄罗斯、欧洲首脑收藏;作品在故宫博物院、中南海、军事博物馆等多地收藏。

艺术传承:

1. 2013年5月《锦灰堆》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珍品之一。

2.锦灰堆又名八破图,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之一,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,包括集破、集珍、打翻字纸篓等方式。起于元,盛于清末。晚清画家-杨谓泉先生被公认为此领域的唯一能手。

3.锦灰堆起于明代,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,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,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,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。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。如:古旧字画、废旧拓片、青铜器拓片、瓦当拓片、虫蛀的古书、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。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、撕裂、火烧、沾污、破旧不堪的形状,给人以古朴典雅、古色古香、雅气横生、耐人寻味的感觉,有人称之为“非书胜于书、非画胜于画”。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。

4.“锦灰堆”最早起源于何时,现无准确文献记载,相传是元代与赵孟頫齐名的画家钱选,在一次醉酒后兴起,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下酒菜吃剩残物,如蟹脚、蚌壳、莲房、鸡翎、鱼刺等、信手绘制成一幅横卷,并挥笔题款“锦灰堆”。这可能是“锦灰堆”最早的历史记载。

5.历代“锦灰堆”画家:

由于“锦灰堆”绘制难度大,要求技术含量高,所以绘制“锦灰堆”的画家极少。有文献记载的更寥寥无几,通过现存的作品中和有关资料显示,“锦灰堆”历史画家有:姚华、宋山、韩英、钮传礼、弘法深、李铸青、朱敬五、郑佐宸、李成华、陈二指、杨谓泉(杨谓泉款均为郑达甫所做)

绘制要求:

1.绘制“锦灰堆”必须选用熟宣纸、中国画颜料、磨墨、毛笔、界尺等用具。

2.绘制图中所描绘的杂物必须是破、旧、污、虫蛀、火烧、撕裂状方能显出古朴典雅,古色古香、雅趣横生之趣。描绘书房中可见的杂物,如:古旧书画、破旧折扇执扇、青铜器拓片、碑拓、虫蛀的古书、信札、册页等都可入画。

3.绘制“锦灰堆”精通各种画法,能工能写。花鸟、山水、人物以及连环画等。 “锦灰堆”必须善书各种字体,真、草、隶、篆以及古印刷体,善模仿各家书体,做到惟妙惟肖、形神兼备。

4.能篆刻各类印章等杂物。

5.“锦灰堆”布局奇特,看似杂乱无章,实则井然有序,有中国画的疏密聚散、浓淡干湿,更要相互映衬件件逼真。

6.“锦灰堆”中的杂物应有出处和依据。

7.画中杂物要画出破碎、翻卷、重叠、沾污、撕裂、虫蛀、火烧、烟熏等古旧貌。

8“锦灰堆”是纯手工精心绘制而成。不许粘贴拼凑。

9.“锦灰堆”画宜小不宜大,十分费工费时,采用工兼写的画法,丝毫不能草率,一般一副作品在2-3个月完成,慢者则半年一张,难得可贵,价值连城。

代表作品:

中国画《三山百士图》《正面大陶》《正面男人》《看美国大选》等,出版连环画有《运河英豪》等。

主要展览有:

1989年,中国新文人画展,北京。

1994年,水墨延伸——国际艺苑中国画人物画展,北京。

1997年,新文人画展,北京。

1998年,上海美术双年展,上海、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,深圳。

2000年,中德艺术家作品邀请展,北京。水墨延伸-——百年金融,上海。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,深圳。传统与改变——中国现代水墨和雕塑展,法国。

2001年,水墨本色——中国画展,北京。水墨延伸——人物、山水、花鸟展,北京。

2008年,迎奥运——中鸟巢,北京。——非遗文化代表作品《锦灰堆》被世人瞩目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焦点图